特锐德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资质    发布时间:2024-09-28 19:34:57   阅读量:1

  公司业务大致上可以分为电力设备“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集成服务”业务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两大板块,均属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对我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能源体系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电力系统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新能源行业迎来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机遇期,依照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 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配电网在促进分布式电源就近消纳、承载新型负荷等方面的功能日益显著。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于近期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打造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新型配电系统,适度超前规划变配电布点,优化电网设施布局,打造坚强灵活电网网架,加快老旧和高耗能设备设施更新改造。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锂电池上下游产业、数据中心、芯片制造、5G、AI等新形式的高用能企业迅速投资扩产,相关企业用户新工厂园区投资建设对能源供给及电力设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公司凭借在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一马当先的优势,针对新能源发电站的特点和需求,创新研发了新能源箱变以及新一代数字化高压预制舱式变电站集成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新能源发电站的建设效率。在电网侧,公司持续聚焦各类业务场景,围绕变电站全生命周期建设与服务以及配电网升级改造,提供一系列新型电力设备。在用户侧,公司为电池、新材料、数据中心、石油化学工业、煤矿等领域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全套电力系统解决方案。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为 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市场销售渗透率达到31.6%。根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041万辆。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2023年,全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加92.9万台,累计数量达到272.6万台,同比增加42.7%。根据公开数据测算,截至 2023 年底,我国存量车桩比为2.4:1,存量车公共桩比约为7.5:1。

  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新兴起的产业,2023年,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行业迎来了多项推动政策。2023年 2月,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并且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新增公共充电桩(标准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标准车)比例力争达到1:1。2023年 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的发挥新能源汽车在电化学储能体系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加强电动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提高电网调峰调频、安全应急等响应能力,推动车联网、车网互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光储充换一体站等试点示范。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建议》,明白准确地提出到 2030年,我国车网互动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成,车网互动实现规模化应用,智能有序充电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成为电化学储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为电力系统提供千万千瓦级的双向灵活性调节能力。

  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电动汽车充电网运营商与充电设备制造商,在行业内率先提出并应用充电网技术路径,为用户更好的提供充电系统解决方案及充电网运营服务。公司通过充电网对大规模电动汽车电池进行相对有效聚合,基于自主研发的充电云平台对充电行为做全面监控和管理,将其作为可调节的灵活性资源构建虚拟电厂,成为电网运行可有效调度的对象,通过车网互动促进新能源消纳及电网平衡。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户外箱式电力设备的研发与制造,不断深化“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集成服务”的发展的策略,打造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支撑的集成服务业务新模式,缔造中国电力设备卓越品牌。基于在户外箱式电力设备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延伸,公司成功开拓了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创新引领充电网技术和产品发展,致力于“做政府放心、客户满意的中国最强最大充电网生态运营商”,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和新能源发电的深度融合。

  公司电力设备“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集成服务”业务以高压箱式变电站设备和成套开关设备为基础,聚焦生产数字化和产品数字化加速升级,赋予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服务和增值服务新属性,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全场景高效灵活建设,赢得市场和客户高度认可。

  智能制造业务主要致力于220kV及以下变配电一二次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最重要的包含10~35kV箱式变电站设备和成套开关设备两大类,以质量好、成本低、交付快、服务优的核心竞争力进入行业领先水平。

  集成服务业务是面向全场景、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服务新生态,运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成熟科学的管理体系,聚焦客户的真实需求与场景创新的研究,提升以“系统集成、设备集成、供应链集成以及服务集成”为主的一站式集成创新技术,为客户提供特省事、特别快、特经济、特安心的一站式EPCO服务。公司集成服务业务最重要的包含预制舱式变电站、电力设备租赁、电力工程集成服务等。

  公司按照每个客户需求提供一站式、全场景、全生命周期定制化电力系统解决方案,一般采取“以销定产、产销协同”的经营模式,依据市场趋势以及客户的真实需求进行研发设计,通过客户认可后组织生产制造及后续服务。公司主要通过参与新能源发电集团、电网系统、铁路系统等招投标或用户工程直销的形式进行产品销售,聚焦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各应用场景和央国企上市公司等优质客户。

  作为中国领先的户外箱式电力设备集成服务商,公司中高端箱式电力设备产品已经取得了中国铁路市场占有率第一、电力市场第一的行业地位。同时,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公司高压预制舱式变电站产品和新能源箱变产品的中标份额位居行业前列。作为中国箱式电力产品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和参与者,公司是国内目前唯一参与了国网第三代智能变电站标准规范编写的模块化预制舱厂家,凭借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强大的综合实力,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项目,并成为工信部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公司凭借预制舱式变电站产品获得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公司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主要包括充电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网的建设与运营。公司针对公交、公共、物流、园区、小区等不同场景与服务对象,创新研发制造了多种类型的充电产品,包括支持大功率直流充电、小功率直流充电、自动充电的智能群充电产品以及新能源微电网系统产品等,以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智能群充电产品主要由群充箱、充电模块、功率分配模块以及各类型充电终端等部分组合而成。区别于充电单桩间相互独立的模式,智能群充电产品采用“变、配、光、储、充、放、检”的集成设计和“云、边、端协同”的系统架构,充分平衡了车辆充电需求和电网安全需求,实现了群管群控、功率共享、智能运维、主动安全防护等功能。

  新能源微电网系统产品主要包括新能源微电网箱变、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车棚、梯次储能系统等,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接口,能够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微网控制器高效聚合电动汽车充放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常规储能和梯次电池储能等资源,实现能源监控、经济优化、调度响应等多种功能。

  公司依托技术、质量领先的产品,优质、高效的运营运维服务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为客户提供各种类型的充电产品,还可根据客户的真实需求提供充电场站规划、设计、安装等一体化解决方案,获得销售收入。

  同时,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充电云平台以及接入的充电场站,向各类用户提供充电网运营服务,包括车辆充电服务、SaaS平台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

  截至2023年底,公司累计充电量突破260亿度,最高日充电量超过3800万度。根据充电联盟统计,在公共充电领域,截至2023年底,公司运营公共充电终端52.3万台,其中直流充电终端31.3万台,市场份额约为26%,排名全国第一;2023年全年公司充电量达93亿度,市场份额约为26%,排名全国第一。

  公司自2004年成立至今,高度专注于智能箱变产品的集成设计与研发生产,拥有世界首创的220kV及以下智能预制舱式模块化变电站的完整技术体系和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的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箱式变电站和一体化光伏箱变等产品引领了行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面对高寒、高热、高海拔、高盐雾等特殊工况及场景均有创新的集成技术与方案。公司成功为全球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水光互补一期项目提供户外电力设备;为中国高铁首个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的项目——雅万高铁,提供全线铁路电力远动箱式变电站,涵盖区间信号、车站等重要负荷场所。

  集成服务业务聚焦客户价值,以新一代数字化、全场景、全生命周期高压预制舱式变电站为载体,打造兼具“一站式服务、建站周期短、综合成本低、全生命周期服务”的高阶服务新业态。采用“一站式全链条价值服务”模式,从整站设计到设备集成、安装服务、调试送电,再到智能运维,实现了全流程的无缝衔接,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推行“全过程并发式流程”管理,确保从项目中标到设计、采购、制造、安装直至项目交付的各个环节能够并行推进,大大缩短了建站周期,提升了项目执行效率;采用“数字化建模、标准化生产、战略性采购、模块化安装”等先进方法,通过精确计算、标准化操作和模块化组装,实现了建站成本的最优化,为客户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借助“全流程数字化建站”和“全生命周期智能运维服务”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变电站建设的全面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运维,提升了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高标准的保障,让客户“特省事、特别快、特经济、特安心”,不断为客户提供价值服务与增值服务。公司凭借智能预制舱式模块化变电站产品获得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公司面向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的趋势,行业内首创充电网技术体系和架构,在综合减少投资、节约占地等因素的同时,通过充电功率的集约共享以及充电场站与云平台之间的高效互动,实现智慧有序充电以及车网互动。公司充电网的核心设备如充电模块、功率分配模块、调度控制单元的软硬件系统等均为自主设计研发,可持续升级迭代,并确保软硬件之间的匹配性与兼容性,面向不断提升的大功率充电需求具有突出的成本和性能优势。

  公司针对公交、公共、物流、园区、小区等不同充电场景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五张充电网”,研发制造了多种类型的充电产品,以满足多样化的充电需求。例如满足公交车大功率自动充电的公交车智动柔性充电弓产品(最高可支撑1000kW充电功率)、满足公共领域快速充电的液冷超充产品(最高可支撑600kW充电功率)、满足特种车辆大功率自动充电的重卡车自动充电机器人产品(最高可支撑1200kW的充电功率)以及满足工业园区及小区充电的小功率直流慢充产品(单个直流终端平均功率可低至3.3kW)等。此外,公司率先提出基于充电场站的充电型新能源微电网系统,目前已商业化推广应用。截至 2023年底,公司通过投建、销售等模式累计布局的新能源微电网项目接近500个,覆盖城市超过100个。

  充电网是跨行业、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公司引进和培养了来自各技术领域的顶尖人才,围绕充电领域核心技术搭建了集成服务、电力电子、智能调控、云平台、大数据、安全防护、自动充电、智能运维、微电网、储能技术等十大研发团队。公司在充电网技术领域建立了强大的创新研发能力,拥有超过1300项知识产权,承担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已经成为充电行业标准的引领者和制定者,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公司创新性地搭建了四层网络架构的充电网技术体系,是由功率可灵活调节的充电设备、工业互联网控制单元、能源调度系统、大数据云平台组成的有机系统,从变电、配电到充放电实现统一调度,通过数据信息与调度控制打通设备网、物联网、能源网以及数据网,在提高充电安全的同时,实现充电设备、汽车、用户、能源的高效协同。

  公司在电动汽车充电安全方面,利用充电网技术架构,设计了针对汽车充电安全的“两层防护”体系,将大数据技术、电池技术和充电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多维度、多视角的监控分析汽车充电安全隐患,降低了充电事故出现频率。

  第一层充电管理系统(CMS)主动防护,设置了12项安全防护及预警模型,对充电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安全评估,实现了车辆电池管理系统(BMS)故障的冗余保护及充电过程中针对电池数据的实时保护,使得汽车安全在充电侧变得可监测和可控制;第二层大数据防护层,设置了 24项安全防护及预警模型,通过大数据为车辆/车型建立全寿命周期的档案库,从车辆历史数据库进行故障溯源,对不同车型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充电过程进行差异化预警和保护。

  公司快速布局充电网形成的规模优势是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竞争壁垒。由于充电资产的建设受到场地、区域电网容量的限制,在特定区域内能够建设、运营的充电资产数量有限,存在物理位置资源限制;同时,抢占充电行业布局先机需要巨大、持久的资金投入,进入壁垒较高。未来,充电网将成为大规模用户、车辆、能源等数据和信息的入口,充电网的规模优势将带来极具价值的数据资源。根据充电联盟的统计,截至2023年底,在公共充电领域,公司运营公共充电终端52.3万台,其中直流充电终端31.3万台,市场份额约为26%,排名全国第一;公司2023年全年充电量约93亿度,市场份额约为26%,排名全国第一。

  公司构建了以“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为载体的虚拟电厂平台,通过充电网高效聚合电动汽车充放电、分布式发电和梯次电池储能等资源,构建虚拟电厂,参与辅助服务及需求侧响应等车网互动,实现能源增值。

  在能源管理中的监控、分析、预测优化及交易互动等领域,公司已经储备了重要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多款预测软件,能够对多颗粒度、多周期的充电量和充电功率进行精准预测,多次在全国范围的预测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此外,公司在能源管理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第一批参与华北辅助调峰市场的三家企业之一,已实现与24个网、省、地级电力调控中心、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或负荷管理中心的在线信息交互,不断加强优化充电侧精准响应电网侧需求,进一步支撑未来大规模电动汽车参与车网互动。

  公司秉承合作共赢的商业逻辑,利用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平台支撑、技术运营、智能运维的优势与国有资源方开展合资合作。截至目前,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已成立独资/合资公司超过 260家,其中合资方为政府城投、交投、公交集团等国有平台企业的超过150家,打造了覆盖全国的电动汽车充电网。合资方拥有丰富的场地和电动车辆资源,公司通过合资合作积累的丰富资源能够对未来充电网的规划、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公司在充电行业领先的技术产品、服务、经验、品牌等优势也能够帮助各地资源方搭建充电基础设施新基建平台,推动当地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紧抓国家碳中和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发展机遇,深耕主业、持续创新、强化核心竞争力,电力设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两大业务板块均实现较好增长。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6.0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4.9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0.4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3.45亿,较上年同期增长10.62%。

  (一)开拓创新,电力设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业务稳步发展,打造盈利新生态

  报告期内,公司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持续发力,聚焦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各应用场景,围绕客户价值创造深耕细作。同时,公司大力推动标准化、模块化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大幅提升产品标准化覆盖率,在提高产品设计和生产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优化质量。2023年,公司“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业务收入规模及盈利水平稳步提升,实现收入85.6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25%;毛利润20.8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44%。

  发电侧,公司针对新能源发电客户的建设需求,创新研发了新一代高电压数字化全预制舱式模块化变电站集成解决方案,通过对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及土建工程的全面预制化,极大提升了新能源发电站的建设效率,并通过数字化管理及智能运维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新能源发电场站全生命周期可靠及经济运行提供保障。2023年,公司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的中标额与合同额较2022年增速均超过50%。在与华能集团的合作中,公司预制舱产品和新能源小箱变产品已连续多年中标;2023年,公司在华电和国家能源集团的中标额较2022年均实现大幅增长。在持续赢得现有客户认可的基础上,公司不断拓展新客户。2023年,公司首次投标龙源电力001289)新能源箱变集采,即成为当年中标金额最大的厂家;首次投标中核汇能集团框架采购,公司预制舱产品即为第一中标候选人。

  2023年,公司在储能领域迅速发展,中标额实现大幅增长,国家电投山东诸城100MW/200MWh独立储能电站、华润海原县华润变200MW/400MWh新能源共享储能电站等多个大型储能示范项目建成投运。同时,公司成功入围多个储能框架采购,在2023年供货共计400余台储能箱变,公司自主研发的储能PCS变流升压一体舱已广泛应用于独立储能、共享储能、新能源配储等各个场景。

  电网侧,公司持续深化电网根据地战略,聚焦经济强带,坚持价值服务,打造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稳固根据地。报告期内,公司在国家电网输变电集采、省网配电协议库存集采的中标量较去年同期实现较好增长。同时,公司继续聚焦电网“迎峰度夏供电保障”、“电网末端低电压治理”、“老旧变电站改造”、 “城中村改造”等业务场景需求,提供整体电力解决方案。

  公司的高压预制舱式变电站、开关柜等产品在四川、山东、安徽、重庆、江苏、广东、云南等省电网公司广泛落地应用,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2023年,国网山东首套35kV整站预制舱——国网枣庄供电公司35kV鲍沟站项目成功落地;公司为南方电网提供的首座全预装近零碳景观配电站在深圳成功投运,并作为典型案例登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交通行业,公司中标额较去年同期保持稳定增长,除了在铁路领域持续领跑以外,公司加大推动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市场开发和项目储备,先后中标青岛地铁6号线kV藏马山预制舱、济南地铁 4号、6号线低压柜,上海申铁箱变和分区所,蜀道集团都四40.5kV充气高压开关柜等项目。

  石油化工行业,公司紧抓国家“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契机,围绕国家“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的决策部署,积极为油气开采、油气储运、炼油化工等各个应用场景的客户提供安装快速、经济节约的电力系统解决方案。2023年公司成功落地中石化西北石油局顺北油田二区八条带110kV变电站工程、华东油气田郑石沟110kV变电站新建工程预制舱设备,并为国家重要天然气管道——中俄齐齐哈尔支线天然气管道、皖东北天然气管道等提供创新型阀室箱变设备。

  新材料、锂电池领域,公司高压预制舱式变电站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比亚迪002594)、融通高科、创明新能源、丰巢动力电池配电等项目,为企业快速投产创收提供了高效的高压变电站系统解决方案。

  国际业务方面,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实施战略,奋力拓展海外市场,报告期内持续推进中亚、东南亚、中西非等区域业务,重点培育基础建设、新能源、矿业及工业园建设等行业。2023年,公司先后中标老挝钾盐矿区供电变电站建设项目、乌兹别克斯坦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城供电项目、阿根廷盐湖提锂矿配电项目、多米尼加电网移动式变配电项目等。公司的产品方案及其服务质量获得了海外客户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报告期内,公司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快速发展,实现营业收入 60.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21%;毛利润13.3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21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公司根据不同充电场景和特征,持续加强公交充电网、公共充电网、物流充电网、园区充电网、小区充电网的建设,根据各个城市电动汽车保有量及其规划均衡发展“五张充电网”。截至2023年底,公司运营公共充电终端 52.3万个,继续保持行业第一,此外,在直流充电终端数量、充电站数量、充电量等方面也均保持行业第一,夯实了公司充电网规模的领先地位。2023年全年,公司充电量约93亿度,较去年同期增长59%,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充电量突破260亿度。

  公司新能源微电网系统产品主要包括新能源微网箱变、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车棚、梯次储能系统等,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接口,能够高效聚合电动汽车充放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常规储能和梯次电池储能等资源,基于公司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可靠的安全稳定控制和高效的能源预测与经济调度,是实现充电网向微电网和储能网演进的重要支撑,引领“电”时代转型升级。2023年度,公司拓展新能源微电网项目约400个;截至2023年底,公司通过投建、销售等模式累计布局的新能源微电网项目接近500个,覆盖城市超过100个。

  随着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发展,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资源参与构建虚拟电厂的价值凸显。公司通过充电网深度链接电动汽车、光伏、储能等分布式资源,基于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预测系统对充电量、充电功率以及光伏输出功率等进行精准预测,参与电网互动,多维度优化调度策略,实现能源增值业务。

  截至2023年末,公司已实现与24个网、省、地级电力调控中心、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或负荷管理中心的在线信息交互,具备虚拟电厂条件的可调度资源容量超过400万kW。2023年全年,公司积极开展经济调度、负荷约束以及调峰辅助服务、需求侧响应等电网互动业务并持续推动电力交易参与规模。

  报告期内,公司基于核心充电服务,持续扩大产业协同,抢占核心资源,联合生态伙伴共同构建充电网生态。

  截至2023年底,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已成立独资/合资公司超过260家,其中,合资方为政府投资平台、公交集团等国有企业的超过150家,打造了覆盖全国的电动汽车充电网。

  公司已与保时捷、奥迪中国、奔驰、宝马、捷豹、路虎、沃尔沃、通用、路特斯、吉利、奇瑞、广汽埃安、小鹏、理想等70多家车企达成共建品牌站、充电网数据支持等一项或多项合作形式。由公司为车企建立专属的品牌形象站或者在充电场站内为车企预留专属的品牌充电桩。此外,公司还可将平台运营的充电场站信息植入车企App,从而让车主享受更便捷的充电体验。

  2023年,公司生态业务蓬勃发展,已建立百余家生态合作伙伴,覆盖金融、保险、车后服务市场、电池能源、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公司立足于电车用户全生命周期,深度挖掘“充电+X”商业价值,打造了丰富多样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公司积极与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金融领域伙伴合作,打造生态联合会员、新能源车主权益卡等,让用户享受更优惠、便利的充电体验;在新能源保险方面,公司凭借独具特色的两层安全防护产品,携手保险行业的龙头企业,向用户提供电池衰减保障服务,并配套提供电池健康卫士报告等增值服务,从而让用户在电动汽车的全使用周期获得更多安全保障;在与地图商合作方面,公司基于遍布全国的充电场站,为高德、百度等地图商提供数据接口,实现充电站信息精准在地图中显示,从而让车主更加便捷、高效地进行充电站搜寻和导航。

  公司将继续专注“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业务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网两大板块,紧抓国家“双碳”战略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历史机遇,铸造中国电力设备卓越品牌,打造政府放心、客户满意的中国最强最大汽车充电网生态运营商,缔造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数字能源公司。

  聚焦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各应用场景和优质客户,重点布局新能源大基地、全国经济强带、特锐德三大基地中心,深耕细作,聚焦商机,实现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聚焦电网场景下的价值创造,完善电网各层级生态圈建设,做深做透电网根据地,挖掘需求、创新模式、探索增量,推动公司核心业务在电网持续扩大。抢抓电池新材料、数据中心、石油化工等战略新兴产业机遇, 围绕客户价值创造,实现市场的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打造领先的具备高效运营能力的智能制造体系,构建设计制造一体化平台,实现产品标准化、模块化,打通从需求到交付的面向订单设计的项目型制造模式。打造柔性产线平台,实现柔性生产、工艺优化、智能装配,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竞争优势;基于智能制造整体架构,搭建端到端的智能制造数字化体系,赋能业务模式升级,打造实时可追溯的全流程闭环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坚持客户价值导向,持续聚焦成本革命,创新“价值服务&增值服务”,重点围绕集成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项目执行能力、集成供应链能力、工程转安装能力、全生命周期能力、运营风控能力等六大核心能力建设。运用智能制造科学管理体系,实现集成设计数字化+项目管理数字化+价值运营数字化,以标准化、数字化、透明化,打造集成服务管理新体系,探索盈利新支点,炼就超越竞争核心能力,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全场景、数字化交钥匙服务。

  聚焦各城市核心资源,优化选址模型,精准定位、深度挖掘场地资源,高效推进“公交、公共、物流、园区、小区”五张充电网建设,拓展充电网规模。充分利用智慧运营工具,构建精细化运营体系,对充电用户和充电资产进行精准识别和分类管理,增强用户粘性、提高资产运营效率。优化提升各业务场景的智能运维模型,建立异常处理机制,加快智能运维系统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进一步降低运维成本。

  基于特来电充电网规模,探索挖掘各类能源运营场景及业务模式,实现能源增值。聚焦充电网资源及政策优势区域,强化车网互动整体设计,分场景完善车网互动业务标准,有序推动车网互动业务开展。快速推广新能源微网商业价值,根据各区域政策条件,建立新能源001258)微网业务标准化流程,高效触达优质省份、优质园区,赋能充电网向微电网升级。

  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如公司所处行业政策发生大幅波动,可能对公司的收入造成影响。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强,公司近年来大力拓展的新能源发电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行业等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司将持续加强对国家能源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有效获取政策动态,适时调整市场布局。

  公司所处的电气设备行业属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公司通过持续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依靠领先的整体解决方案、优质的产品性能、技术营销等优势,保持行业领头羊;同时,通过“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创新优势,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原材料是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毛利率水平有着重要影响,从而对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公司未来存在因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毛利率下滑而引起盈利下降的风险。公司实行集团统一采购,提高规模效益,并及时关注原材料价格变化趋势,采取灵活措施,规避价格风险。

  由于所处行业的特点,公司业务合同的执行周期及结算周期一般较长,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余额可能随之增加。虽然公司客户质量较好,但仍然不能避免在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行业发展前途等因素发生不利变化,或客户经营状况出现重大困难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存在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公司将不断调整优化客户结构,加强完善内部控制,从事前、事中、事后等多环节,全面加强应收账款的监控和管理,强化对客户信用的风险和跟踪管理,强化市场部门应收账款的考核指标,成立专项小组,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跟踪、催收,降低坏账风险。

  随着公司充电网业务的布局和拓展,子公司数量快速增加,公司的管理跨度慢慢的变大。若公司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人才发展等不能跟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做调整、完善,将给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公司逐渐完备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作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并一直在优化薪酬体系、激励机制等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报告期内,公司实施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向711名核心骨干及中层管理人员授予 1,518.70万股限制性股票,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有效提升核心团队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




上一篇:望变电气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光伏箱变设备检验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下一篇:望变电气取得光伏箱变设备检验测试专利提高了光伏箱变设备的检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