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资质 发布时间:2024-11-11 10:40:08 阅读量:1
今年以来,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建设迎来热潮,一批项目陆续开工、投运。如芜湖地区首座“光储超充放”一体化充电站近日投运,这也是安徽省投运的新一批超级充电站。
“光储充一体化”是将光伏、储能和充电集成一体的绿色充电模式。由于具有高效、低碳等诸多优势,被认为是充电站发展的重要方向。有业内的人表示,随着一系列鼓励政策出台,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规模化落地仍存诸多挑战,产业仍需在技术、成本和产业协作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优化,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9月,苏州首家集“光储充检放换”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示范站正式交付投用,该示范站利用光伏板、钠离子储能电池、V2G充电桩、车端电池等电力资源,通过光储充协同,微电网双向放电的技术创新,完成能源的高效利用与实时调度;8月,位于南京四方新村的江苏全省首个老旧小区“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充电站投入运营;7月,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东湖乡村综合能源站”送电成功,标志着粤东首座“光储充”一体化乡村综合能源站投入运营。
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的提速离不开政策支持。早在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明白准确地提出,鼓励“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明确,积极支持新能源+储能、聚合储能、光储充一体化等联合调用模式发展,优先调用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充分的发挥各类储能价值。
受访业内人士指出,光储充一体化涉及动力电池、充电等多个赛道。近年来,随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与技术不断革新,众多企业涌入这一领域,产业联动效应让光储充一体化持续升温。
据了解,相比传统充电设施,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优势颇多。“光储充一体化系统是一种将光伏、储能和充电桩结合的微电网解决方案,实现绿色能源供应,同时,光储充一体化把发电、充电、停车系统结合,有助于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一位充电桩行业分析师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指出,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储能技术能缓解电网冲击,提高能源转换率。此外,我国逐渐迎来动力电池的退役潮,这些退役电池可当作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的储能电池,实现梯次利用,最大化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前景可期,但规模化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业内有分析指出,光储充一体化技术成熟度有待提升,由于涉及光伏、储能和充电桩等多个技术领域,技术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复杂,增加了建设难度。同时,充电桩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会使项目落地实施时面临接入电网难、负荷调度复杂等问题。另外,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初期建设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经济效益可能受限。
另外,场地难觅、拿地难,以及储能电池的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光储充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的条件。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表示:“出于安全等方面考虑,现在部分省份发布的政策规定,人员密集场所内不能设置新型储能电站,因此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运营也面临一定的选址挑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为逐步推动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建设应用,需要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产业协作等多方面下功夫。
章弘建议,进一步加快建设满足新能源特点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升电网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化参与机制,尽快实现储能设施商业化,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大能源互联等关键研发技术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推动“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 同时加大研发资产金额的投入,提升核心技术研发的效率与成果,充分的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上述行业分析师建议,企业进入光储充领域,要充分的发挥自身在土地资源、设备研发制造、用户等方面的优势,并进行资源整合,找到可良好运行的商业合作方式,发挥各自所长,降低相关成本。
“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是各方大力推广光储充电站的动力之一,不需要连接到电网,直接通过充电桩将电能卖给用户,具备比较好的收益。但如果终端电力销售没有到达预期,即没有足够多的车来充电,整个项目盈利性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企业在电站建设和运营上需要充分考量当地充电需求,这会影响其经济效益与可持续性。”彭澎指出,“总体看,光储充一体化在一些特定区域存在比较大发展的潜在能力,但加配储能对整体选址可能会产生一定限制,比如城市中大量停车场位于商业体地下,缺乏光伏安装条件。”
另有观点指出,在长期运营中,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可采取更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获取更大的盈利空间。今年2月,华为推出“光储充1+4+X”融合方案,通过光储充协同调度,降低变压器容量约40%,提升光伏发电自消纳比例约50%,降容增效。通过储能削峰填谷,平移充电需求,降低充电成本约20%。提升充电桩的使用率约30%,由此带来更多收益。
今年以来,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建设迎来热潮,一批项目陆续开工、投运。如芜湖地区首座“光储超充放”一体化充电站近日投运,这也是安徽省投运的新一批超级充电站。
“光储充一体化”是将光伏、储能和充电集成一体的绿色充电模式。由于具有高效、低碳等诸多优势,被认为是充电站发展的重要方向。有业内的人表示,随着一系列鼓励政策出台,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规模化落地仍存诸多挑战,产业仍需在技术、成本和产业协作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优化,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9月,苏州首家集“光储充检放换”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示范站正式交付投用,该示范站利用光伏板、钠离子储能电池、V2G充电桩、车端电池等电力资源,通过光储充协同,微电网双向放电的技术创新,完成能源的高效利用与实时调度;8月,位于南京四方新村的江苏全省首个老旧小区“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充电站投入运营;7月,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东湖乡村综合能源站”送电成功,标志着粤东首座“光储充”一体化乡村综合能源站投入运营。
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建设的提速离不开政策支持。早在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明白准确地提出,鼓励“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明确,积极支持新能源+储能、聚合储能、光储充一体化等联合调用模式发展,优先调用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充分的发挥各类储能价值。
受访业内人士指出,光储充一体化涉及动力电池、充电等多个赛道。近年来,随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与技术不断革新,众多企业涌入这一领域,产业联动效应让光储充一体化持续升温。
据了解,相比传统充电设施,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优势颇多。“光储充一体化系统是一种将光伏、储能和充电桩结合的微电网解决方案,实现绿色能源供应,同时,光储充一体化把发电、充电、停车系统结合,有助于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一位充电桩行业分析师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指出,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储能技术能缓解电网冲击,提高能源转换率。此外,我国逐渐迎来动力电池的退役潮,这些退役电池可当作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的储能电池,实现梯次利用,最大化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前景可期,但规模化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业内有分析指出,光储充一体化技术成熟度有待提升,由于涉及光伏、储能和充电桩等多个技术领域,技术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复杂,增加了建设难度。同时,充电桩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会使项目落地实施时面临接入电网难、负荷调度复杂等问题。另外,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初期建设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经济效益可能受限。
另外,场地难觅、拿地难,以及储能电池的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光储充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的条件。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表示:“出于安全等方面考虑,现在部分省份发布的政策规定,人员密集场所内不能设置新型储能电站,因此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运营也面临一定的选址挑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为逐步推动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建设应用,需要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产业协作等多方面下功夫。
章弘建议,进一步加快建设满足新能源特点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升电网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化参与机制,尽快实现储能设施商业化,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大能源互联等关键研发技术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推动“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 同时加大研发资产金额的投入,提升核心技术研发的效率与成果,充分的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上述行业分析师建议,企业进入光储充领域,要充分的发挥自身在土地资源、设备研发制造、用户等方面的优势,并进行资源整合,找到可良好运行的商业合作方式,发挥各自所长,降低相关成本。
“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是各方大力推广光储充电站的动力之一,不需要连接到电网,直接通过充电桩将电能卖给用户,具备比较好的收益。但如果终端电力销售没有到达预期,即没有足够多的车来充电,整个项目盈利性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企业在电站建设和运营上需要充分考量当地充电需求,这会影响其经济效益与可持续性。”彭澎指出,“总体看,光储充一体化在一些特定区域存在比较大发展的潜在能力,但加配储能对整体选址可能会产生一定限制,比如城市中大量停车场位于商业体地下,缺乏光伏安装条件。”
另有观点指出,在长期运营中,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可采取更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获取更大的盈利空间。今年2月,华为推出“光储充1+4+X”融合方案,通过光储充协同调度,降低变压器容量约40%,提升光伏发电自消纳比例约50%,降容增效。通过储能削峰填谷,平移充电需求,降低充电成本约20%。提升充电桩的使用率约30%,由此带来更多收益。